注册 登录
中国周易研究会 返回首页

战晓雷的个人空间 http://www.dawn8888.live/?456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周易 于 以人为本》

已有 779 次阅读2011-7-10 19:38

                          浅析《周易》以人为本思  

   

                            转载 王余行  笔名:九神鸟

 

                     

内容摘要:贯穿《周易》中的三才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三才之中最为突出的是人道,其它两个都是围绕着人道展开,是为“以人为本”.文中通过“天人合一”“人地协调”等观点的叙述来阐释周易“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并提出《周易》中的和谐理念:人与人相合,人与社会相合,人与自然相合,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周易  天人合一   人地协调  人际和谐  人的自身

 《周易》一直以“五经”之首以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的深远影响著称于世,对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其产生五千多年以来,无数的先哲试图对其进行解读,诠释的文字也难以计数,然而《周易》中透露的各种义理博大精深,丰富驳杂,至今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甚至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千百年来仍然闪烁智慧的光辉.

《周易》本来是一部上筮占记录的汇编。“所谓筮占,是中国古代继甲骨占卜之后流行和一种主要卜筮方术。在方法上,它以筮草做工具,通过筮法中数的奇偶搭配,得出卦画,再根据卦及爻的阴阳变化,得出关于卦象及爻象的说明辞。”是周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和反思,是对人类求生智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其中的内容折射着当时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状况,记载着古代先民对于当时复杂的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特别关注和初步思考。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律规则。然而《周易》中阴与阳的思想,它源自人类原始的对于男女不同性别的划分,是对人身的关照,而以《周易》中透析出的义理在当今社会中产生的指导作用入手进一步阐述.

一、 天人合一

易经》中较为突出的观点"道出于天”,“天人感应”,在谈到天与人的关系时,要求做到“天人合一”。

《周易》系辞有云:“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中可以看出《周易》即是人在感受自然,体察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与自然想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大致有三种解读:一、指人以外的自然界;二、指自然界生息流转的变化规则,即最高的原理;三、是指掌控宇宙万物的主导力量。《周易》中的“天”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人是自然的产物,与自然息息相关,整个人类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作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人与天的相互关系中,共产生出三种认识,即“天定胜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天定胜人”强调“环境决定论”,强调人是自然的附属,强调环境对人的控制作用,是为“自然顺从论”,这一论述过分强化自然的力量,是人类早期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对人类行事所造成的破坏,阻拦作用的畏惧心理的产物。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人类在面对自然界的各种责难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行为去改造自然。另一种诊断是“人定胜天”。这种思想认为人是宇宙万物间灵动的主宰,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认为一切的客观的自然环境等都可以由人来创造,这种认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容易让人在缺乏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认识的前提下盲目行事,走不必要的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也不可取。

“天人合一”则讲究人与自然的饿协调一致,自然在依据一定的规律变化运转时作用于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而人类在自然界之中也在不停地活动着,生殖繁衍,生生不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规律来传递。可谓天人协调,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是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全面观点。如果不承认“知天”与“知人”的统一性那就不明了,“诚明”就是肯定天道与人性的统一。“诚”与“明”的境界,“诚”即是最高的精神修养,“明”是最高的智慧。这就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觉悟。西方有一种流行的见解,以为把人与自然界分开,肯定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人的自觉观念。而宋、明时代理学家们则不这样认为,承认天人合一才是人的自觉,应该承认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再进一步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人的统一,可以说是否定只否定,是更高一级的认识。

《易经》提出以“范围天地之化而而不过,曲物而不遗。”强调人要利用自然就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军事家诸葛亮识天文而知天时借风势火攻曹营而取得胜利(公元208年赤壁大战),知天时的浓雾趁机借得十万支箭(公元213年草船借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科技的进步,自然界中很多无限的动力都被人们一一应用。例如:空气、风力、水、光等等都服务于人类,掌握自然潜在的规律的同时,又促进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在提供衣食之源的同时,又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应该肯定这种学说,确实有很高的价值。

二、人地协调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理环境对于人的居住影响是最直接、最密切的、包涵着人地关系的独特认识,是中国的风水理论,这是一种有利循环的人地思想,人的一切活动必然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发展生产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基于这种保护动植物资源,是保护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认识。相传西周初年,周文王就提出如果不爱惜自然资源,终有一天将“力尽而敝之”,自然环境会恶化,资源会枯绝,于是他提出“能协天地之胜,是以长久。”这里强调改造环境对于优化生存条件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把天空分为四宫,把大地分为四方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并用它与春夏秋冬四季和天空的北斗九曜二十八星宿相对应,将之运用到建筑规划中,这种观念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建筑历史,这是仅举北京的故宫为例:

 乾清宫,出自乾卦,篆辞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一。”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宁宫,出自坤卦,篆辞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于是“天地定位”。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道即阴阳之道;天地交泰,阴阳合和,万物有序寓意其中。现今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对建筑群找到一个合理的布局,这是《周易》的现实意义.

三、人际和谐

在对人以外的天与地进行关照后,我们来反观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和谐、团结、互助是强大物种生存繁衍的重要条件,在建设人类社会中,和睦互助是事业成功的法宝。圣人说:“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同德同心”“同心则同志”主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即人际协调。此论述反映出当今人类社会繁荣昌盛,需具备有利条件。在此条件下为最终目标,才能达到人类社会和平稳定和发展。我国“一国两制”的实施,香港、澳门的回归,56个民族紧紧围绕在中国共cD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

更值得研究的是贯穿了《周易》始终的一条很明朗的主线,即让人:“求得无咎”.如《周易》系辞下有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经始终,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咎”有“过错,罪过”之意,“无咎”在《周易》中g出现98次,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其中将“惧经始终,其要无咎”作为“易之道”,可见“无咎”在《易经》中所占的分量。这里的“无咎”,主要针对的是人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在人际协调中做到“无咎”。处在社会的人群中有人性,品格、阶层。突出分类有善人、狂人、穷人、懒人、迷人、愚人、病人、恶人等等。以正确思想做到要感化育人;鼓励善人;调协狂人;救济穷人;敬策懒人;指点迷人;提醒愚人;安慰病人;劝化恶人;对此做到因人制宜,合乎于人道的方式。引导人们去修德向善,诚信待人。为人类的和谐、友谊、世界人民的大团结共同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四 、人自身的协调

《周易》有一套独特的语言系统,《系辞上》有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的行也,问焉以言。”这其中的“圣人之道四”即通常所指的“辞、变、象、占”从用易者的角度看,《周易》是对人们行动的后果告之前瞻。但是并不是占了一卦之后事情便会一直按照卦中所暗示上午过程继续发展,那样便失去了它对于人们行为的知道价值。一卦或者一爻的吉、凶,关键还是取决于人们后天有行动,吉变凶,凶亦可转化为吉,只是相互间的转化是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之上。《周易》主张因悔过而能改之,其结果趋向吉,因吝而知过不改,其结果趋向于凶,正如《系辞上》所云: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告诉我们当人处在困境之时,应当审时度势,因势而行,修德向善,便能逢凶化吉,达到于人无害,于己“无咎”的和谐境地。如做“损人利己”的事,结局往往是“损人不利己”这是它以人为本的另一体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周易|算命|起名|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周易论坛

GMT+8, 2024-5-15 19:25

Powered by suan98

Copyright © 2008-2013 Design: Suan98.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