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研究会

足球期刊預測總合集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bairu0808 - 

《金刚经》注释(转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济佛:

      【分解】经文云诸相非相,言之不啻再三。至此言离色离相,与前文更深一层矣。前云诸相非相,是令人破相分。自究竟无我一段之后,是破见分也。相分属色,见分属心,此心即是能推测事理之妄心也。此妄心不能降伏,时时缘六尘缘影,即为法尘留碍。须菩提已得人空之慧,知三十二相非相,明得法身边事矣。明得非相,破相也。明得见相非真,破见也。人法俱空,色心齐弃,即悟非空非色,非一非异之理。盖色心二法,相待而有,离之不可,即之亦不可。若云离相,则色身未尝不是法身。若云即相,则说法者不是色身。真正法身不可以即相见,亦不可以离相见。即相见,谓之住相。离相见,谓之断灭。若即相而不住相,离相不落断灭,于相中悟其非相,于色中悟其非色,则真知离相离色之妙理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具足,圆满成就毫无欠亏之意。色身,三十二相。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具足诸相,变化神通不止三十二相也。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概论】前第五分,是欲人见无相之如来。第十三分言,与其见如来三十二相之假,就不如持经见性为真。本分言,不但三十二相是假,即变化神通,亦非真实相也。总之本分,与第五分第十三分之意相同,不过理有深浅耳!综有如下两点之意。(一)以佛无相可见,恐怕弟子,疑谓既无身相,谁当说法。(二)以末世之修行者,多执色相,偏重于香花顶礼之外貌,不悟自己之真性。所以不惮反覆叮咛告诫,要破色相皆妄之见,以显离妄见真之理。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佛可以具足之色身见否?须菩提答曰:世尊!如来不可以具足之色身见之。这个缘故,因为我师父所说的具足色身,是以净行,故具足三十二相。虽变化神通,亦非其实相也。故云色身具足,非真具足,特名之而已!佛又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可以具足之诸相见否?须菩提答曰:世尊!如来不可以具足之诸相见之。这个缘故,因为我师父,所说的诸相具足,非徒取诸相,色身既属虚假,诸相亦非真实。如来变现之相,法界为体,遍满太虚,隐现无时,特不可泥于迹象,故云非具足,是名具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济佛:

      【分解】非说者,就是如来实无有言说也。如来所说之法,不过为众生解粘去缚,究竟无有实法可说。若众生执着如来有言说,随语生解,即坠于语言文字障,故曰非说。所说者,即有处所,有处所,即落声尘。非说所说者,盖不可执着能说之身相,不可执着所说之声尘,能所两忘,虽说无有能说所说,不落有无二边也。佛之说法,无有定法可说,随众生根器大小,应机而说。应以何法得入,即以何法导之。所以真正说法者,无说无示,真正听法者,无闻无得。若悟此中妙理,即真入般若境矣。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慧命,比喻以智慧为生命也。生命一口气不到就消灭了,慧命是永远不能消灭的。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概论】本分,乃承上云,不但身相非身相,即说法亦非说法。就是以非法名法,破须菩提的对于法疑。以非众生名众生,破须菩提的对于众生疑。是名说法,可知于法,应无所住矣。是名众生,可知灭度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矣!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如来我,因机缘相感,随人悟性,为之指点,初未尝有法之念,汝切勿说如来我,有心作此念头,以此证法,开示于人,汝亦切莫作是念,什么缘故呢?因为设若有人,言佛有所说法,是乃浅见寡识,泥于文字,即无异于诽谤佛,不能了解我所说的道理故也。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我,所谓说法者,不是假于口说,要知真空妙理,本来无法,不过为众生祛除外邪而说,是名为说法而已!这个时候,须菩提向如来佛言曰:世尊!恐未来众生,于未来之世,闻此无法之法,无说之说,不能信解,能生信心否?佛曰:众生各具佛性(故云非众生),现尚未解脱(故云非不众生),这个缘故,就是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不过未能了悟,若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超出众生之外,现犹未免众生之名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济佛:

      【分解】般若妙法,本是自已家里物,本来无失,从何有得。但有所得,皆是执情未忘,能所未破也。前云得福德者,以布施之因,得福德之果,此还是相分边事。今云无得者,是云福德性,非福德果可比也。福德果尚有相可见,福德性实无相可见也。福德性既无相可见之法,即为无法可得。不但无法可得,即能得者亦无。相分是所得,见分是能得,能所尽破,即不见众生为所度,不见自身为能度。故云无量众生是我度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概论】前屡言一切俱空,佛于菩提(正觉)实无有法可得。须菩提,悟彻此理,因又当机直问如来佛得菩提,究竟真无所得耶?这个耶字,虽似疑问,却是悟处,夫无所得,方是真得。谓无得无不得,乃是真得也。此分以如来无法得菩提,要在发明经文,灭度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于法无住行施的道理耳。

      【附言】无得之理,其细已极。当初祖到东土破六宗时,观其破无得宗之问答,可稍明无法可得之真谛。祖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曰得得,得得何得。宝静又答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当下疑情顿释,此段文之问答,皆甚深法。此宗当时抱了一个无得宗,殊不知存了一个无得之心,已经执着无得二字。般若妙法,不落语言文字。若执着不忘,以众生知见,妄测佛智,则愈寻愈远矣!所谓无上菩提者,即是本来清净智慧,非另有法可得,但不留一法,乃通万法,才是无上菩提。有法可得,便为法缚。无法可得,方为解脱。

      【讲义】须菩提向如来佛曰:世尊!我师父得无上正等正觉,究竟真无所得么?佛告曰:如是如是。须菩提乎!我于法中丝毫无得,因有得即有失。凡是可以得失言者,皆是身外之品,非自性也。自性菩提,人人具足,何能言得,但没有一点法可得,是名无上菩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济佛:

      【分解】此段文从无法可得而来。凡夫所行善业,皆是求福德之心。有此求福德之心,即是执着有为之善。稍有执着,皆是不净。今言净心者,无有能得所得之心,能所不住,故云净心。所云善行者,无有能行所行之行,能所不立,故云善行。总言净心行善者,即是所行之善亦忘,能行之心亦忘。发慈悲心,行利益事,外不执所度之心,内不执能度之心,不着四相,修一切善法,此之谓真正得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 平等,平等是真性的体,修善是真性的用。盖真性原是满腔仁慈。修善是仁慈发现处,但不为浮尘所蔽,则云净月明一片菩提矣。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凡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是明心见性的善法。依法修,可虚我冥真,崇德履道,以造至觉之地。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概论】前说佛,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言无少法可得。佛又恐须菩提,执著无法之见,故又呼而告之,谓本觉人人皆有,就是圣人凡夫,并无差别,一律平等无有高下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换一句话说,菩提本无法,特不能不假法以修行。既得菩提,法亦不立,正是发明经文,有我人等四相,即非菩萨之道理,而于法应无所住一节之义,更为详明。

      【讲义】佛告须菩提曰:我所说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即真性。在圣不增,居凡不损,人人具足,世世相同,故曰平等。佛与众生,无有高下,是名无上菩提。这个缘故,就是真性中,原无我人等四相之妄念,有此妄念,则为浮尘所蔽。所以能修明心见性一切的善法,就可以得无上正等正觉(佛果)。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我,所言善法者,乃本性中自然之妙性,原来就无恶,何名为善,只因开悟众生,权名之为善法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济佛:

      【分解】福有二种:有世间福,有出世间福。世间福,从布施因缘而来。有何种因缘,即有何种福报,此谓之有为善。得有为善福,福尽还须堕落。出世间福,从观照般若而来。能深入般若,即有何等解脱自在,此谓之无尽福。福无尽,亦无堕落。智亦有二种: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间智者,对于世间法一切明了,虽曰明了事理,而不舍尘相,还是事障。出世间智者,对于出世法一切明了,能所双忘,尽除理障。今云福智无比者,是出世间之福智。所谓清净福,无漏智,非复从前的世间福,有漏智,所能比拟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概论】如来佛,恐怕因上文有非善法之言,人竟忽略此经。故本分又申言布施的福,不如受持四句偈的福。前者执相,贪求利益。后者离相,所以超胜无量。也就是金珠是身外的宝,得世间福,受享有尽时,般若是身中的宝,得出世间福,受享无尽时。以此比彼,相悬诚万万也。总之本分要在福与慧相较,(此是第七次较量)尤可见如来佛说经一番,便较量一番。殷勤咐嘱,不惮再三矣!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须弥是众山之王,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有人聚宝成山,如是等须弥山之多,来行布施,其福德虽然多,设若有人,受持这个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并为人演说,则前福德,不及此福德。虽然自百分百千万万亿分,以至算数之多,譬喻之广,尚不及其一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济佛:

      【分解】化者,以法度生也。无所化者,以平等心度平等众,外不见所度之众,内不见能度之我,作平等法界观,自他两忘之时也。此文从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而来。既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又何有众生可度也。若从理法界、事法界比较而观,即悟平等度生之妙。在事法界观,实有众生可度,若无众生可度,则菩萨又何须行六度万行也。在理法界观,实无众生可度,若有众生可度,则菩萨即不能一体同观也。究竟众生何尝不是受菩萨所度,菩萨又何尝不是度众生。不过菩萨悟平等之理,知心,佛,与众生,是三者实无差别,故曰化无差别,故曰化无所化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概论】本分,佛要破佛有人我之疑,以显法身真我也。前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来佛,又恐怕人误解,疑谓法既平等,则无佛无众生,又为什么言我当度众生呢?众生人也,我度众生,则有我矣!所以如来申说无我,以唤醒众生及凡夫。因为平等法界,众生与佛,同在性中,佛与凡夫,同为一体。不过一片慈心,欲其自悟耳。实则欲其悟,即所以度也。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度人,只就彼人觉悟,指引脱悟,本来还是自性自度。汝等切勿可说如来我,有化度众生之心。佛又曰:须菩提乎!汝亦莫作是念,这个缘故,因为众生之心,本来空寂,般若智慧,原自具足,苟闻经悟道,众生自可化度,实在无有众生,如来我度者。若说一切众生,为如来我度化者,则如来我,即有我人等四相,便法有高下,而非平等矣。佛又曰:须菩提乎!如来说有我者,是口虽说我,而无我见。在凡夫则著有我,以为惟我能度,非我不能度,是以有我也。佛又曰:须菩提乎!迷则凡夫,悟则为佛,佛与凡夫,本同一性,原是平等,但能了悟,即非凡夫。特尚未悟,因名之为凡夫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济佛:

      【分解】法身者,遍满法界,无一处不是如来法身真体。如来法身,既遍满法界,即不能住相观如来,故曰非相。如来因凡夫执情太深,若直说法身非相,恐人难以信解。所以以前重重破执,至此尽情吐露,告须菩提曰:法身非相,则从前种种疑问,一时打破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转轮圣王,即四大天王,管四大部洲善恶,正五九月照南方,二六十月照西方,三七十一月照北方,四八十二月照东方,如轮之转动故名之。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偈,发言成句也。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邪道,即外道也。      不能见如来

      【概论】上文言,非凡夫,是名凡夫,本分又以如来佛之异于凡夫者,以有三十二相。所以问以三十二相,可观如来否?正是为欲破三十二法相,教人不可住如来相。所以华严云: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惟内观返照,即性而求,如来得诸方寸矣。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果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须菩提,未喻其意,以为欲观如来之法,当不出此三十二相。因答曰:如是如是。佛听此言,向须菩提曰:须菩提乎!转轮圣王,以福业重,亦具三十二相色身,设若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则转轮圣王,岂不即是如来么?须菩提就随声应曰:世尊!我已解我师父所说的道理,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个时候,如来佛,因示以离相二偈,以为垂戒。就是法身,等同虚空,灵觉含真,妙体湛寂,离形迹之间,超耳目之外。汝等若徒以颜色,见其形容,或徒执声教,听其声欬,欲以此二者求见我之真性,则这种人,是执于色身见佛,舍了正路,向外去驰求,即是邪道,决不能见如来之本来面目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济佛:

      【分解】断者,常断之断也。执着世间法,不脱颠倒知见,故于断中计常,常中计断,以为之断。而般若法无尽无休,不得谓之断。以为之常,而般若法有随缘之用,不得谓之常。今云无断者,是云般若法,本非断非常,不可以断常之见计之也。灭者生灭之灭也。世间人不悟涅槃实际,因生言灭,因灭言生。以为灭,而般若法本无生,不得言灭。以为生,而般若法本无灭,不得言生。今云无灭者,是云般若法本不生不灭,不可以生灭之法论之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 即谓一切法皆不可用也。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即谓未悟时必须依佛法修行也。

      【概论】三十二相,是庄严具足之相。佛具无量无边功行,而后湛然圆寂,现出妙相。佛得菩提,不缘于妙相,是由于功行。必功行圆满,则妙相自现。此妙相,不可执有,也不可执无。执有则住于相一边,何以见如来?执无又住于非法一边,何以立功行?所以又申言之,一则曰:汝若作是念,再则曰:莫作是念。又重言之曰:汝若作是念,发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复郑重以警之曰:莫作是念,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此分要在点破非法相,破学者之著无也。

      【讲义】如来佛,以三十二种净行,成三十二种相好,是为所修的因,菩提证果,即由此而得。因反言问曰:汝或疑如来我,不用具足之相,得此无上菩提。又正言告曰:汝切勿作是念,如来诚然不因具足此妙相的缘故,而遂得无上菩提也。又反言以警曰:汝若谓不因修福,便可得正觉,则一切法皆可废而不用,必至沉空滞寂,灰心冥智,而成断灭相矣,此念绝不可起,又正言以明之,盖发正觉心者,必依佛法修行,要在空而不断,无而不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济佛:

      【分解】领纳在心为受。凡人对于外尘相,无论顺逆境,但有爱憎之心,皆谓之受。即云顺逆境一切不受,亦谓之受。但有生心动念之处,皆谓之受。若推寻受之根本,即是微细之我未忘。既通达无我法,无我则无受,能受之我已空,故曰不受。常恒不足为贪,贪求五欲之乐不休,谓之贪,贪求福德谓之贪,即贪求涅槃亦谓之贪。菩萨悟无我之后,不贪念五欲,不驰求福德,不趋向涅槃,故曰不贪。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概论】法非断灭,而法又不可住。如来佛,复以菩萨用满沙界的宝施为比喻,显示无住行施的功德。因而告之曰: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种人,即是真菩萨,胜前菩萨布施功德。(此是第八次以七宝布施较量功德也。)是在教人,发菩提心之实在功行,既不可以相观,又不可说相断灭,此自有个真谛在。此分要在点破福德不可住,破学者之著有也。

      【附言】一切法,须要无我。人之不能无我,皆由于不能忍。不能忍,安能无我乎?所以忍辱波罗蜜,要能忍忘辱,直至不但忘辱,亦且忘忍,逆来顺受,反加度脱,无我始得成矣。不能忍,安能无我,惟无我,所以得成于忍,此成佛精进坚强之本领,全经五千余言,只疏此十字,是如来佛的精要语。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若菩萨虽以无量世界的七宝行布施,因心著相,故所得之福,虽多有限。若复有人,心不著相,知一切法无我,时时忍,事事忍,坚持耐久,忍之又忍,以至忍而忘忍,无我始得成矣,如此则此菩萨所得功德,比前菩萨所得功德更多多矣。这个缘故,因为有离相的因,则得殊胜的果,然而不受也。须菩提向佛曰:世尊!因果受施,理之自然,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所以佛又告曰:须菩提乎!菩萨度生布施,原是行所当行,初无计功计能之念,福德之来与不来,听之而已,是之谓不贪不受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济佛:

      【分解】威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之相也。寂静者,即无去无来,非动非静,寂然之体也。净名经云: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当下即现化身菩萨。意思就是说,大菩萨体用不二,时时在定中,无有去来出入之迹也。夫菩萨尚有威仪之用,不失寂静之体,何况如来耶?如来则即威仪即寂静,即体即用,即用即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往而不自在也。此文从无我无受而来。既云无我无受,则如来现有去来坐卧,岂不是我相耶?既现有相之我,岂不是有受耶?此盖三身一异之见未忘,不明三身一体,尚未悟平等法身之理也。今云威仪寂静者,如来虽现威仪之相,即是寂静之体。虽是寂静之体,而随现威仪之相。如来三身即一体,一即三,而三即一,故云威仪而寂静。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概论】前言如来不可以相观,而又非无相。相本法所现也,故于法,不说断灭相,而又不可著法,直说到法无我,得成于忍,知一切法无我,则般若现矣。得成于忍,则波罗蜜可证矣。由此再推而极之,即是如来矣。如来者,诸法如意,即圣人从心所欲,不踰矩也,何有来去坐卧?如来佛因告之曰: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的道理,就是不悟圆妙真谛,住于如来名字相也。因又进之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所以名如来,这个说法,便是如如不动,先天○无极气象。已将不可说的一合相,于言外透出。前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就相言,此是就如来名字言。法相不可执,非法相不可执,福德相不可执,名字相不可执,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云开月现矣。此分要在阐明如来的意义,以示法身无相,也就是点破如来名字相不可住也。

      【附言】世人多以四威仪中,求色身有相之佛,而不知般若真性之佛。华严经云:水清月现,月本非来,云遮月隐,月亦非去。如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亦非佛去。以人心自有垢净,佛本无去来也。三十二法相者,是如来应身化现而已!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若有人,以如来我,行住坐卧四威仪,遂指言如来,是皆著于有相,是不解我所说的道理。这个缘故,因为如来,真性佛也,真性如如,充满法界,随感发现,来固非来。有时隐藏,去亦非去。惟无去来,故名如来。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济佛:

      【分解】一则不异,异则不一。若云微尘非世界则异,若云微尘即世界则一。若云是一,则何有微尘世界之名?若云是异,则实无微尘世界之分。盖微尘聚即为世界,世界散即为微尘。说异不可,说一亦不可。说合不可,说非合亦不可。以合一则不能异,合异则不能一,此迷于一异者,皆不明平等法身之理也,所谓一异之相,皆众生知见,其实一异之相,皆是计名执取之病。盖此世界微尘,皆非实有也。若微尘是实有,即不能聚而为世界。若世界是实有,即不能散而为微尘。一微尘含五大性,世界亦含五大性。一微尘性即世界性,世界性即微尘性,非一非异,求其一异之相,了不可得。若云一合相非一合相者,皆是边见也。究竟法身真际,三身即一体,一体即三身。不但一合相不可见,即一合之理亦不可说。名相皆空,言语道断,平等平等,会归法身真际矣。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真性融成浑然粹然无二无杂是为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贪着,依恋也。贪着其事之“事”字即色中六根也。

      【概论】如来佛,又恐怕须菩提,执见未泯,不了般若真谛,未明法身应身之理。故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设比喻而破之。盖应身不离于法身,犹如微尘不离于世界。世界喻法身,微尘喻应身。世界碎为微尘,即法身分为应身。微尘聚为世界,即应身会归于法身。应身非异,应身亦是法身之体。法身非一,法身能起应身之用。微尘非世界,而微尘实是世界之体。世界非微尘,而世界实由微尘而起。佛云世界碎为微尘者,就是说法身分而为应身也。法身本如虚空,则应身更非实有。世界本如镜花,则微尘亦同水月。微尘既非实有,即世界亦非实有也,世界若是实有。既是一体,即是一合相,即不能碎为微尘之相也。换而言之,应身既非实有,法身亦非实有也。法身若是实有,即是一相,一相亦是一合相,即不能起为应身之相也。非一非异,非合非不合,所以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假名一合相而已!总之本分要在以明有相皆妄之旨,点破一合相亦不可住也。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若善男信女,将三千大千世界,碎分成为微细的尘埃,汝的意思,以为多否?须菩提曰:世尊!以其非实,乃见甚多。这个缘故,因为此等微尘众虽极多,然无定体,起灭靡常,有生有灭,终非实有。若是微尘众,实在有者,如来佛,即不说是微尘众。因为佛说微尘众,不特微尘众非真实,即世界亦非实有也,故名之微尘众而已!须菩提又向佛曰:世尊!我师父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亦是妄尘的一个积聚,成即有坏,终有尽时。虚幻不实,故非世界。乃名之为世界而已!这个缘故,就世界中论,实有者,惟此一合相,一合相,即真性也。常住不坏,一而不可分为二,合而不可析之离,如来说一合相,以等于真性之虚空,不可以言语形容,即非一合相,强名之为一合相而已!如来视须菩提,已悟其实,故向须菩提曰:须菩提乎!一合相之道,空而不空,妙不可言。但庸常之人,锢蔽不明本性,贪着眼前,认幻缘为实境,种种著相,而不能悟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济佛:

      【分解】真知无知,无所不知。真见无见,无所不见。凡夫不悟般若之理,不能降伏妄心。凡有知见,外不能离六尘,内不能离缘影,知见愈多,而尘劳愈甚。终日为知见所迷,不堕于能知障,即堕于所知障。不迷于所见之相分,即迷于能见之见分。妄境薰妄心,妄心取妄境,总是心外取法,于自己本性上加添障碍。所谓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若能直下不生知见,了明涅槃生死,皆如空花,则本源清净心体,当时圆明普照,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此理,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以证明之。然所云知见者,亦非全无知见,若全无知见,即成断灭。所云不生者,不生邪知见也,非无正知见也。若深明般若之用,不离知见,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则即了悟本心。如是知,如是见,不生法相矣。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如是知,如是见,即无上菩提之真知真见也。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法者事也,相者形迹也。不生法相者,于事之有形迹,如我人众生寿者之见皆不萌于心也。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概论】佛又恐须菩提,疑法身之体,既不可相见,何以如来佛,亦曾说我人等见?因而破执有离相之见,以显般若真谛。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若人言佛说我人等四见,你的意思怎么样?以为此人果解我所说的道理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佛说四见,乃超乎其外而为此说,非囿于其中而存此见也。这种人,岂能解如来所说的道理呢?世尊所说的四见,只为凡夫,拔去病根而说也。不过借此四见之名而已!若真性中般若之妙,如太阳当空,洞达无碍,即非我人众生寿者之妄见也。佛又曰:须菩提乎!凡发正等正觉心者,既悟了无相妙理,自然行无相妙行。如此以为知,则知无所蔽,如此以为见,则见无所障,如此信解,即为妙悟,而不生法相。不生法相,永不退转,斯得真空无相之妙。佛又曰:须菩提乎!法相本空,即非法相也。空中有相,是名法相也。才是真空法相,非妄见者可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济佛:

      【分解】此总结之文,云法身非相,应化非真也。前文言人法皆空,既是人法皆空,持经何益?所以篇终归结,仍重在受持读诵。盖众生处处著相,若不从般若法中,受持读诵,终不悟法身非相之理。空生虽悟法身全体,又疑法身无言说,既是法身无言说,何以如来现有言说也。如来既有言说,岂不是有相有说也。反复不悟者,皆因不解化身佛能说如如法也。其实化身非应,应身非化,亦应亦化,非应非化,全是法身大用也。何谓化身非应?法身是常住法,随众生心所感应,隐佛身或现龙鬼身也。何谓应身非化,应地前机所现佛身,非五趣之所摄也。何谓亦应亦化,声闻所见相,是修成身,属忽有之身也。何谓非应非化,法报二身,既不属应,亦不属化也。今云应化非真者,是说法身本无言说相,假化身而说也。以如如身,说如如法,不取于相,而无相无不相也。三身一体,一体三身,至此方真是般若无上之法,法身如如不动之体。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 阿僧祇译华语为无央。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心如镜如故曰如如不动,经之结穴也。不取于相万法皆空,如如不动即圆融自在也。万法归于真性之如如不动,即两仪四象之归于太极也。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梦幻,梦出无心幻成有意,梦觉入幻幻结凝梦,皆从颠倒起也。泡影,水沤为泡,泡随水消,形照为影,影从形灭,皆虚无实也。如露亦如电。 露以日晞,电以霁散,尤为倏忽起灭也。应作如是观。 梦、幻、泡、影、露、电六者谓之六观。六观皆假,则真观显露。真观为何?即如如不动先天本觉之真空实相也。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概论】上已畅言人空法空,佛又恐怕后世人,疑人法既空,持经何益?故篇终又极言此第九次福慧相较。因为着相获福,受享有时,况又因享福而作业者。惟出世之福,无遗无漏,受享无穷。虽是较量劝说,然为提醒世人,持经为胜,叮咛反复,欲人净信,实护念咐嘱的一片慈心也。

      【讲义】佛曰:须菩提乎!若有人以充满无量无央数的世界的七宝,行布施,福固多;若复有善男信女,发广大普济之心,受持此经偈,不但自己见性,还要为人演说,使人见性,则此出世之福,比前福更胜多多矣。当如何为人演说?要不著相,不动心,这个缘故,因为凡世间,有所作为之法,现灭不常,如同梦境,如同幻缘,如同浮泡,如同虚影,如同朝露即干,如同电光匆过,凡属有为,应作此六者观也。佛反复大阐般若之法,说经已毕,阿难记说此经圆满,长老须菩提,与同时在法会听经的诸乞士,女僧,善男,信女,及天龙八部,并阿修罗道鬼神等,莫不听经感化,不惊不怖,皆大欢喜。信受其言,奉行其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结   语
      

      《金刚经》以心为纲,以纲立经名,纲举目张。金刚喻自性。般若,天赋性之妙智慧。波罗蜜,智破愚,慧除暗,昧转悟,登觉性,谓到彼岸。经,心之功行,无字为真。万灵之母散万之一,谓一心,一心生万念。破万念复原一,即一性圆明之佛。《金刚经》为心宗,由昧心转明心。佛之法,心之功。其功简,其理易。因时地人不同,心之包装,梵华二语,似懂非懂。去其装,显其心,雅俗皆通。持经通理,非通文,知文解义,理达即明。理为宗旨,不识真心,学法无益。真心无一不知,法语梵文华解,取其理,即入大乘。倒背如流,宗理不通,与法无益。三教一本理为宗。宗心立教,悟真为本,本立而后道生。

 

偈    语
释迦直指人心见性真    声入耳门闻者是自心

从闻思修产生自觉念    自参自悟打开智慧门

破相显真全凭般若深    谨防住相勿做异端人

止念还虚无为是宗旨    应无所住实现如来心

般若行深妙观真自在    五蕴皆空显化法王身

自生信念真诚起自心    至诚如神宏愿成佛因

妙有真如无相也无身    全凭无字真经通慧根

依照佛旨登上慧通路    般若通玄解妙不二门

破相金刚内含真空妙    诸法缘相障蔽真佛道

念正心诚直入虚无道    金刚正眼明视庄严妙

皇帝洪福齐天一世到    圣佛功在天上人修庙

慧命纯善得授真佛道    灵根妙觉尊重真佛教

依佛自我思欲全放掉    跳出是非圣举在今朝

圆明超凡入圣返逍遥    朝见佛母群仙乐滔滔

效佛普度众生开心窍    自乐莫忘天下众同胞

诸恶莫作真诚行善道    天理人情典范美名标

见性是功明心是佛道    金钱施舍终归是福报

天下苍生本来是一体    全凭般若同归未来到

同心同德进入新时代    何分东西中国和老外

语言皮肤表面不一样    俱从灵山母体一脉来

真如不在法语文字中    文盲修心照样获圆通

法语文字引证真如心    清心寡欲克制妄想心

六根清净平息意识心    任其起伏别生静乱心

千佛万圣传心救世人    造福同胞无为福最深

天赋真命自我菩提心    去污除垢返还虚无真

真空妙有虚无是实相    万缘放下无念复金刚

真常无生无灭万古存    万圣皆出世上凡间人

尘世再美终究无归宿    去掉凡心立志换圣心

定慧圆明胜过帝王尊    佛是真常万古世人尊

一苦永甜仁德垂百代    大德一世师表帝王钦

返本还源法身归故里    清福快乐无边超人伦

万法归宗持经明佛义    圆通万灵归本朝至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王老师!:woshou:
希望越多的人看到越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