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研究会

足球期刊預測總合集

容嬷嬷讲故事 - 绿绒蒿 - 转载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0-6-25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周我说个前几年听家里老人在牌桌上闲聊无意中提及过的故事吧,故事本身就是几句话便能说完的事,可是我今天准备在故事里穿插着扯点以前故事里想说,但由于篇幅的原因总是扯不痛快的外传。所以这周的故事和灵异啥的没多大关系,怕失望的同学就先别看了,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这事算是这行里少有的有趣故事了,每次想到总是会不由得笑出声来。废话不多说了,书归正传。

      那年,一个和家里有旧交的老朋友突然派了人来,找到家里在市里面开的一家做超市生意的小门面。刚开始在那看超市里的老头子一看进门的那两个身着道袍的年轻道士,还以为来人又是现今市面上常见的那种装成修行人骗人钱财的骗子,不是说要化缘回去修道观,就是要卖你什么开了光的护身符。所以超市里那老头子直接开口赶人,对那两人高声喝道,没有,没有,赶紧走。话音一落,进门的那两个道士显然被他这一嗓子被吓了一跳,愣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自己估计是被家里那老头子给当成跑江湖诓钱的了。于是那两个道士忙对那老头子报了自家师傅的名号,还说出了 家里这边两个有些辈分的老头子的名字,说自己是被他们的师傅遣过来和家里这边求个援手。那老头子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搞错了,来人真的是江湖上的朋友,而非骗子,于是乎那老头子立刻连胜道歉,将两人请到了超市后面的库房里,然后又给家里打了电话,报出了这两人刚才所说他们师傅的名号,让家里看看应该怎么处理。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里这边一听那老头子报上了的名号,好几个年纪稍大的老头子当时就“咦”了一声,从每个人的脸上都能看出他们对此事的意外。而家里另外那些没听说过这两个道士师傅名号的人,就问这些老头子,说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来头,怎么他们听了这人的名号全都显得有点惊讶的样子。这时家里的一个老头子就开始对旁人解释起那两个道士他们师傅的来历来。原来那两个道士的师傅,本家姓朱,约莫着得有七十岁上下的年纪,是西南地区一家道观的观主。他们那家道观,位于臧区,四周所居住基本全是信仰臧传佛教的臧人和一些其他的少数珉镞,当地的汉人很少。可是就在这种情景之下,这家道观居然在那里足足屹立了近八十年,也不得不说那家道观中修道之人的这种毅力实在是非常人可及。

      只是近些年来,这家道观的生计情况是每况日下,别家的庙宇道观都会信徒们给添个香油钱,再不济,郑辅也会多多少少得拨点款项下来。可是朱老道的这家道观,远在臧区,汉人原本就少,至于道家的信徒那就更不必再提了。而当地郑辅也从来没给朱老道他们什么经济上的帮助,这倒也不是当地郑辅存了重臧轻道的心思,而是因为朱老道他们的这家道观一直没有获得郑辅的行郑许可。现如今的在钟掴无论是寺庙道观,还是清真寺天主教堂,你若是想太太平平地吸引信徒,顺利地经营下去,全部都是需要从郑辅那里的相关部门取得行郑上的许可文件,就如同公司的营业执照一般,没有这份文件,就算你观中的得道高人如过江之鲫,信徒数以千万计,在郑辅眼中,你与那无证摆摊非法经营的小贩是毫无区别的。其实像这种统治郑权凌驾于综较之上的现象,在咱们掴嫁那是有悠久历史的,在唐宋时期,就连你想要出家,都需要从馆辅那里得到一份度牒,这就相当于是个人的出家许可证,没有这份有馆辅颁发的度牒,那就是不合法理的“私度”,一经发现,无论是当事的出家人,还是收留他的寺庙道馆,全部都要受到馆辅的严惩。由此可见,馆辅对于一名普通的出家人都有如此严格的要求,更何况是那些广纳信徒的寺庙道观,不借助行郑手段加以控制综较力量,又怎么能让统治者们安心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对于朱老道的这家“非法经营”的道观,要不是看在它在当地时间已久,而且那群在观中修行的道士又与附近的臧民关系不错,时不时地帮助那些臧人免费看个病,教他们的孩子认几个汉字的,当地郑辅也不会对这座道观的存在这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这座道观在当地的存在也算是一个异数,它远离县城,位于城郊的一座荒山的山脚之下,很多徒步游历臧区的文艺青年,在猛然间看到这座被臧人团团包围的道观,全都发出了一阵哄笑,不少人还跑上门去用一种戏谑的口气问观中的道士,为什么会将一个道观建在臧人的地盘上。朱老道每年也不知道要为这群故作姿态的文艺青年们生多少闲气。也许不学无术的他们,压根就不会知道在钟掴这块土地上,臧传佛教与本土道教之间的密切关联。

      其实臧传佛教和道教都是钟掴综较,只不过前者是由寅杜密教和西臧苯教相融合而成,后者是由中原地区的古代综较与文化发展变化二来。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似乎有些不搭边,但实际上二者的历史渊源其实是很深厚的。据史料记载,道教曾经于公元三四世纪传入过寅杜,而佛教传入中原后,更是与道教相互交融。而那些来到中原传教的寅杜僧回国后,同时也将道教的思想与诸多密术带回了寅杜,这些道家密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为寅杜佛子所摄取。到了公元八世纪,寅杜密教传入吐蕃,中原的道教也随之而入,并逐渐融入臧传佛教之中。由于崇拜自然的苯教与羌族的原始综较极为相近,更是与道教的教义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似之处,因此当时吐蕃上下对融有道教内容的寅杜密教便产生了似曾相识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里认识朱老道的几个老头子当时还对其他人说道,尽管臧传佛教和道教之间有诸多相近之处,历史上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可是朱老道心里,其实是很看不上臧地佛教的,原因也无非是出于修行人对自家信仰的那种优越感。家里的其他人自然对此很是不解,都问,既然这朱老道看不上这臧人的佛教,又干嘛非要在人家的地面上建观修道呢?难不成他是想要在臧人的地面上传播道学?家里的老头子闻言,都摇头道,那自然不是,这座道观传到朱老道手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估计是出于师承的原因,他尽管心中不喜,也不好舍掉这块祖址,另选他地去开枝散叶,所以再怎样他也得在那道观里坚持下去。听了老头子们的一番话,对这朱老道的遭遇,众人也不由得一阵唏嘘。这行里为了一个师承与传统,像朱老道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估计这朱老道也是幼时便跟随着师傅在这道观中学道修行的,师傅一去世,维持这座道观生存下去的担子自然就落在他的肩上。而朱老道又是自小就在观中长大了,离开了这道观他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所以就算他对自己现如今的生活有再多的不满,试问他又能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有人问家里的老头子,说那个朱老道的道观是哪家分宗的,能够如此行事,特立独行,估计朱老道那位建观的师祖也不会是寻常人。可是家里老头子的回答却让问话的人大吃一惊,因为老头子对他们说那家道观对外声称自己是宿土派的。也许外人听到了这个回答并不会有太大的感触,可是做这行的人听到这个却都难免不会心中有所惊诧。之所以会这样,咱一切还需要从道教的起源开始说起。之前我也在有的故事里稍微提到过一二,但都太笼统,今天这里不妨说得详细一些,也算是科普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道教是当之无愧的钟掴第一大本土综较,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最远可以追溯距今两千四百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李伯阳,也叫做李耳,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子。他偶一日夜梦元始天尊,根据梦中元始天尊“一气化三清”宗义,著书《道德经》。而正是这本书在泱泱华夏留下了其浓重的历史色彩,待李伯阳百年后飞升成仙,元始天尊念其功德丰厚,赐其“太上老君”尊位,这也就是为什么茅山道士每次咒语后都要说一句“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原因。而在随后的漫漫岁月长河中,受《道德经》的感化,更是诞生了不少名人名士,其中让人最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张天师”张道陵了吧。要说这张道陵也算是个人物,他不但根据李伯阳的《道德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道教体系,更是把道教发展至辉煌的极致,所以他被后世人称为“道教祖师”。张道陵出生于是东汉初年,据说还是张良的后人,在他的那个时代里,道教在当时还不能称之为教,最多只是一种对道家老庄哲学的传承和发扬。只是当时道教与很多先秦以来炼丹求仙的方士传统有所融合发展,这才慢慢形成的道教的雏形。

      而道教真正的大发展是在东汉末年,张角的太平道,张修的五斗米道随着农民起义的发展广泛传播,张角后来是被镇压下去了,但是继承了张修五道米道衣钵的张鲁却得到了善终。张鲁在投降了曹操以后,五道米道开始从汉中传播全国。后来这五斗米道发展为正一教,传承至今,只是它的正朔,也就是第六十三代天师张鹤琴,当年随着蒋介石的倒台一起去了台湾,而祖庭却留在了今天江西龙虎山,我们常说的茅山之是其一个分支,另外还有若干分支。只是这些分支实在是太多了,除非那些分宗自己特别说明,不然谁也不知道这座道观里面到底是源于哪一宗的哪一派。所以张道陵的这一支道家门宗的严格说起来应该是被称为:道教正一宗。如果是茅山就应该是辈称为道教正一宗茅山派,只是现如今的茅山好像都已经全是全真宗龙门派的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说完了正一宗,接下来自然就要说说全真教了。全真教成立的时间比正一教要晚很多,他的创始人就是那位金庸小说里大名鼎鼎的王重阳。全真教成立的时间大概就在在宋金时期,祖庭是在陕西的终南山。其实历史上王重阳的弟子们在道教的发扬上面都要比他更加出色一些,只是这些在金庸的小说里面不那么明显,以至于现在的人就拿着金庸先生的那本小说当正史来看,从而觉得王重阳的一干弟子都是一群上不得台面的三六角色。实际上王重阳的全真七子,历史全部都是确有其人的,而且他们后来也全都分别开宗立派。其中最厉害的当属长春真人丘处机了,他的历史功绩我之前的故事里也全都说过了,这里就不详述了。只是你要知道,正是因为他的作为,所以元朝的统治者们才在中原大力扶植道教,而他所创立的龙门派更是蓬勃发展,成为分布最广的道教派别。而龙门派的祖庭就在北京白云观。

      原来朱老道他们这一脉,虽说是师传于宿土一派,可是很早就已经将本门的那套风水堪舆的本事给忘干净了,反而却对炼丹修仙的那一套颇有心得。于是在数十年前,朱老道的师祖游历至西南臧地某处时,发现当地竟有天元之气显形,所以一番周折之后,就在那里建起了一座道观,从此便在那观中苦心修行,直到去世。而他所建立的那座道观,无须多言,大家也都知道正是朱老道现如今苦苦抱守残缺的那座道观。可是当家里老头子问起那块地方是如何天元外泄时,从朱老道的那两个徒弟的话语里,老头子竟然得知这一切只不过是和道观附近的一处花田都关。喜欢音乐的同学估计没有谁还不知道钟掴有位歌手叫许巍吧,而许巍的那首《蓝莲花》应该更是没有几个人从未听过。而许巍歌中的这种名为蓝莲花的话,其实就是在我国高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花卉,学名是绿绒蒿。大家都知道高原地区的气候比较严冷,加上风大土薄,昼夜温差悬殊等原因,一般的植物很难在那里存活,可是绿绒蒿这种植物,在海拔五千米的流石滩中都能顽强生长,也不得不成之为是一种生命的奇迹。可是就是这样的一种植物,它所开出的花却是异常美丽,在民间素有“蓝罂粟”的美称。然而这种花,它的花瓣数量永远都是偶数的,究其原因那就要从生物学上面解释了,什么被子植物的单双子叶,又是什么十字花科的,这些说多了估计大家也没人想听,所以咱一笔略过便好,只是我们都要明白,从生物学的科属上来说绿绒蒿的花瓣是万万不会出现单数花瓣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绝对不会有单数花瓣的绿绒蒿,却被朱老道的师祖在西南的那处山脚下,发现了一大片天然的,在正常的绿绒蒿之中,夹杂了大量单数花瓣的绿绒蒿花田。而这种有违于“天道”的单瓣绿绒蒿,对于朱老道他们这一派来说,那就是最珍贵的制药与炼丹的原材料。就这样朱老道和他的师祖,师傅整整三代人,就为了这点有异常理的绿绒蒿,守在那个道观中,这一待就是几十年。然而好景不长,在文革期间,当时狂热的革命热情也波及到了这块远离人群的土地上,作为破四旧的主要目标,朱道长的这座道观自然是在劫难逃的,于是一把大火之下,不仅烧掉了半边的道观,也将那边绿绒蒿花田给烧得一干二净。朱老道的师傅,也正是因此,被气得一病不起,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师傅死后,朱老道接管了这座道观,在他数年的光阴之下,道观被烧掉的半边虽然被重新建立了起来,可是被烧掉的绿绒蒿花田却再也回不来了。就在朱老道对此日夜难眠,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那片被烧掉的绿绒蒿花田竟然又有几处地方重新长出绿绒蒿来。虽然那一次所长出来的都是正常偶数花瓣的绿绒蒿,但是朱老道心中却对此有了一种期望,他觉得只要自己能够悉心照料这块花田,那些单瓣的绿绒蒿早晚有一日是会重新生长出来的。就这样又是几十年过去了,单瓣的绿绒蒿还真的又被朱老道和他的徒弟们给盼了回来,刚开始只是三五株,后来便渐渐的多了起来。只是这些单瓣的绿绒蒿却再也不像之前那样,同其他正常的绿绒蒿那般,有长达几个月的花期,反而如同“昙花一现”般,从花开到花谢前前后后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在朱老道那里,他对此的解释是因为之前的那场大火,坏了这块花田的地气,所以这种天元外泄的产物不能像之前那样长久存于世。对于朱老道的这种解释,家里的老头子也全都不可置否,但很多人都觉得这种单瓣的绿绒蒿其实不过就是一种简单的基因变异现象,而后面的事情可以理解为大火燃烧改变了那块花田的土壤结构,从而影响了那块地里绿绒蒿的生长。只是无论是那种解释才是正理,那被朱老道一脉当成无价之宝的单瓣绿绒蒿,对于家里人来说确实是毫无用处的,也不知道朱老道他们这一派为了这些绿绒蒿,几代人浪费了十几年的光阴,是值还是不值。可是就是这么一块花田,也不是每年都能如朱老道所愿,长出单瓣的绿绒蒿的,总是每隔几年才会长出一次,而且开花之时都是曙光初现之时,待太阳完全升起来了,花便全部谢掉了,前后时间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也就是大概十五分钟的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到这里,家里的老头子们自然是全都心中已然明了,无需朱老道的那两个徒弟细说,他们也都可以明白,想必是今年又到了这单瓣绿绒蒿的花期,而这朱老道想寻的绿绒蒿,花开花谢必然是全然不同的,所以朱老道才想要趁着这绿绒蒿开花的短短十五分钟里,尽可能多的去采摘一些单瓣绿绒蒿,只是采摘此花的人不仅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分辨出哪些是自己所需的绿绒蒿,还要避开那些无需采摘的绿绒蒿,以免对这块花田造成太大的不必要损害,这腿脚麻利,眼疾手快什么我们自然是再无需多说了,光是你趁着这天欲亮还未亮之时那微弱的光照,数清楚每朵绿绒蒿究竟有几个花瓣,那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至于事先在花田四周架设一些照明设备之类的主意,你就想都不要去想了,你觉得拿这块花田当做宝贝的朱老道会允许这些不知会对花田造成何种影响的外界事物,在他眼皮子底下发生嘛?

      突然间家里的老头子们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他们随即便问朱老道的徒弟道,为什么不多找几个人,一群人合力采摘,总比一个人瞎忙活要快得多吧。听了老头子们的问话,那两个道士也长叹一口气,道出了实情,原来朱老道这些年一直守着的那块花田,是位于一条山梁之上的,那条山梁十分陡峭,向来罕有人至,只有几条兽道,要不是这几十年里,朱道长他们这一脉的人时不时的从别处采石修路的,人在上面根本就无法正常行走。然而饶是如此,这条山梁上上下下也只能容一人活动,人多了别说采摘绿绒蒿了,说不定人都要因为相互拥挤碰触,而滚下山涧。也正是为此,采摘这绿绒蒿的活儿,一直以来都是由朱老道一人所做的,他的几个年轻徒弟虽说也能爬山去采这绿绒蒿,可是速度上面却远远不及从小做惯了此事的朱老道。可是就在今年快要开春的时候,朱老道不慎在观中摔了一跤,虽然身体上没有什么大碍,可毕竟也是七十岁的人了,身上的这伤养了一个多月也没能好全。看瞅着今年这绿绒蒿的花期就要到了,算算日子,那批单瓣绿绒蒿开花的日子也临近了眼前,可是整个道观中,除了朱老道之外,其余的人对于这绿绒蒿的采摘压根也派不上什么用场,说不定整整一炷香的时间,这些人连一个腰篓的绿绒蒿都采不到。可是这么一丁点的绿绒蒿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呢?而且真要是错过了这一年的花期,再要想等下一次单瓣绿绒蒿花开,就又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于是在这情景之下,朱老道才不得不排自己的徒弟外出求助,因为我们家的老人和这朱老道认识,他又一直知道家里面和江湖上的一些奇人异士很是熟识,所以他思前想后,才让徒弟找到了我们家门上,像借助家里在江湖上的一点微薄人脉,寻一个合适的人选出来,带回去帮他们采摘一次绿绒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朱老道的这个请求,家里人自然是没有什么不答应的道理,可是等家里将这事给应下来之后,又在帮朱老道物色帮手这上面犯了难。因为像朱老道要求的这种眼疾手快之人,在江湖上有不少,光是盗门这行做近身买卖的和彩门里的一些变戏法的人,他们的手脚绝对就比常人要快上许多。可是按照朱道长的意思,他希望找到的帮手手脚那是能有多快就有多快,家里人暗地里细细想了想那些盗门和彩门的人,都感觉那些人离朱老道的要求恐怕还都存在着一些差距。于是就在家里的一群人全都沉默不语,苦苦思索江湖上认识的人里,有谁符合朱老道的要求之时,突然间一个老头子猛拍了一下大腿,对众人道,哎呀,咱怎么把李天龙给忘了,找他一定行。听了那个老头子的话,众人也全都长出一口气,每个人心里都顿时有了主意,全都觉得朱老道想要寻得那个帮手,找这个李天龙一定行。

      老头子口中的李天龙其实是一个跑江湖的艺人,只是这李天龙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他的外号。他本家姓李,诨号叫做天龙,所以家里人才会叫他李天龙。而天龙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咱们常说的蜈蚣,可是你要是用“蜈蚣”去称呼一个人,这听上去实在是有些不雅,反而用“天龙”这两个字,顿时就显得威风多了,所以江湖上的人都以“李天龙”这名号去称呼他,而那人自己也对这个名号很是满意,也常常用来作为自称。只是蜈蚣这种东西,大家应该都了解的,它有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脚多,也正是因此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百足虫”。李天龙之所谓能够的得道这样的一个名号,那自然不会是由于他的手脚长得比旁人多几支了,而是因为他的手脚够快,快得让旁人觉得这人和蜈蚣一样张了白来支腿脚一般。如果你要是提起这个李天龙的行当,估计也没几个人对此一无所知,这李天龙是一个跑单帮的川剧演员,而他的拿手绝活正是川剧中的“变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变脸,大家都知道这是川剧中的代表技巧。变脸的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那就是抹吹扯。 所谓的抹脸是指将不同色彩的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需要用时,便用手往脸上一抹,瞬间就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而当使用抹脸技法变脸时,如果想要整张脸皮全变,则需要将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而如果你只需要变下半边脸,那么油彩便只需涂在脸或鼻子上即可。而第二种变脸技法吹脸说白了更是简单,这种技法只需要事先准备好一些带着颜色的粉末状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表演时提前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上这些内装粉末的小盒,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就会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只是这两种变脸方式过于平常,道理说白了,几乎人人能做,所以一般的变脸艺人都不屑于用这两种手法去表演变脸。所以大多数的变脸艺人都会选择第三种方式,也就是我们平日里最常见到的“扯脸”去进行表演,而这个扯脸手法在旧时候江湖上也称其为“走脸”。扯脸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它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变脸方法。事前表演者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表演者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由于这个变脸技艺现如今由郑辅出于保护珉镞国粹不外流等各方面的考虑,已经被定位掴嫁机密,我也不好说得过于详细,只是大家都需明白,用这种扯脸的变脸手法,最讲究的就是一个眼疾手快。它本身的动作原理是很简单的,一般人也都能做,就是速度会比较慢,会让人一眼看出来。而很多变脸艺人却能够在不到两秒之内,连变三张脸谱,如此手速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可是很多人都会问,这种用扯脸的手法变脸,那些变下来的面皮都被“扯”到了哪里?实际上变脸这门技艺的所有诀窍其实除了快,就不外乎是一个“臧”字。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所有的变脸艺人在表演的时候,无论他做任何动作,变脸的时候必然总会有一只手背在身后,而他那只臧在身后的手实际上就是在操控他背后机关,到了需要换脸的时候,变脸艺人只需要在身后扯一下机关,通过丝线等物的作用下,他脸上的一张脸谱就被变下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对于变脸艺人们来说,所有的机关基本上都可以归为四个关键性的道具那就是:帽子,脖套,上衣,以及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抖蓬。而这里面抖篷的作用正如我之前所讲的那样,它是为了可以挡住背后的机关,同时掩饰一下臃肿的后背和上衣,表演的时候还能够遮挡一下手上的动作。而在上衣的里面则放了电动机关与变下来的脸谱。至于脖套却是为了掩饰往下扯脸谱的动作,变脸艺人所用的脖套就象我们常人冬天穿戴的围巾围脖一样,艺人在表演时所换下来的每张脸谱都是从脖子和脖套之间往下扯的。而对于帽子来说,如果变脸时的动作是撩或者卷的话,那么就需要靠帽子里的机关了,只不过帽子比较小,一般也放不了几张脸,通常只有所变的面皮只是半张脸的脸谱时,才会用到帽子中的机关,从而将脸谱上撩隐臧在帽中的。不过即便是所变的是整张脸谱,上面的固定也要靠帽子来掩饰。而脸谱一般都是丝质或者是绸子所制的,比较轻薄,要不然变脸艺人也不可能一次变三四十张,甚至七八十张的脸谱,要是这些脸谱都很重,光是将这些东西臧在衣服中背在身上,也都把人给累死了。而且在众多的变脸手法中,还有两门技艺,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回脸和运气变脸。回脸就是如同它字面的意思一样,你将脸给变没了,还得有那个本事再将它给变回来。而大家想象一下就能知道,这回脸的难度比之变脸那可是要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在变脸这个行当里,一口气可以连变四五十张脸的人那可是大有人在,但你若是想要找出一个可以连回七八张脸的人,那可真的算是凤毛麟角了。而所谓的运气变脸则是通过自身运气憋气,而使自己本来的面色在红白青黄几色中自油转变,现如今江湖上懂得这门绝迹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然而大家要明白“扯脸”并不是变脸这门手艺的基础,真正的川剧变脸,其实也是要像其他的戏剧形式一样,也是需要勤加练习基本功的。而川剧变脸演员的基本功也是非常庞杂,唱念做打需要样样精通,尤其是唱打,那练的都是童子功。一般都是在入门十年之后,师父才会把变脸的门子,传给那些基本功出众,而且品行又正直的徒弟。当徒弟被师父选中传授门子之后,他白天要像其他师兄弟一样练功,而到了晚上就要待在师父的房里学做“门子”,同时要对外声称那是师父“传艺”。这里所说的“门子”,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变脸机关。只是现如今在变脸的这个行当里,越来越多的艺人开始过于依赖机关的使用了,反倒是对于最基本的手速方面越发的轻视了。你想也是,现如今的丝线韧性与拉力上面,全都远远的胜过从前,而艺人服装里的电动机关更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东西,今天的变脸艺人从器物道具上面得来的便利,放在从前那全都是要靠自己手脚上动作的速度来弥补的。而我们前文所说的李天龙,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坚持传统,不靠新材料与器具之利而从事变脸表演的民间艺人。而且这个李天龙还自小练了一门名叫“铜钱掌”的功夫,这门功夫旧时只有变脸的艺人才会,是在变脸艺人之间代代相传的。说起来这掌法倒也不是江湖上打架斗狠所用的那种功夫,而是艺人们为锻炼自己的手速与灵活度而发明的一种练习手法。说起来倒是与我学生时代,校园课堂之上流行的转笔有些类似,只是这铜钱掌练到最后,不仅铜钱可以依次围绕着五根手指上下旋转飞舞,而且一只手还要求至少可以同时玩转三枚铜钱那才算是合格。而李天龙却可以左右手同时转动八枚铜钱,更神乎其技的是他手掌手背都可以转铜钱。所以在江湖上,还真的找不出第二个能将铜钱掌玩得像李天龙这般得心应手之人,而这李天龙手脚上的功夫,更是无人能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在家里人想到李天龙之后,就迅速设法联系上了他,当时这个李天龙正带着自己的草台班子在湖北的一个县城里“巡演”。当他一听家里这边所说的事,随口就应了下来,但是也提出了自己这边所需的一个价码。毕竟在江湖上摸爬滚打的,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不是学雷锋,钱财上的事情自然是没人可以免俗。于是就在家里老头子的说合之下,双方终于谈定了价钱,那李天龙直接抛下他的戏班子,说是先回家安顿一下之后再赶到那个朱老道的道观那里探探路,同时也得事先做点准备,别的不说,光是这个绿绒蒿他就得好好认一下吧,毕竟之前也从来没有看见过,到时候万一采错了怎么办?而朱老道的那两个徒弟,一见师傅的事情已经解决了,也就不愿再多留,在对家里这边千恩万谢了一番之后,当天就告辞踏上了归程。

      故事说到这里基本也算是讲完了,家里的老头子在给这两边牵上线之后,就没再管这事,更没派人跟着去看李天龙到底是怎么采摘那些绿绒蒿的,所以这事具体如何我也不好随便多说。只是后来听说朱老道对李天龙做的活儿十分满意,因为李天龙在一炷香里所采的单瓣绿绒蒿的量,竟比朱老道年轻鼎盛那时候所采的还要多出一倍有余,而朱老道更是直接和李天龙定下了今后的合作,说是这采摘绿绒蒿的活儿以后全都交给李天龙了。然而此事的搞笑之处在于,朱老道他门下的好几个徒弟后来全都转投去了李天龙那里,拜他为师,跟着李天龙学起了变脸,也不知道这些人是被自己师傅派去偷师李天龙这采摘绿绒蒿的绝技去了,还是他们真的被李天龙的这手绝活给吸引住了。反倒是朱老道和李天龙两人都很有默契的同时对此保持了沉默,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老家伙在私底下达成了什么交易,毕竟这家学外传和背离师门,在江湖上都算是大忌,可是现今这个年代了,江湖上的人若是再像从前那样抱残守缺,坚持着自己的门第之见,对谁都没好处。反倒是我经常会想,你说那几个去学变脸的道士,会不会有当年去家里求助的那两人。也不知道朱老道他们是拿那些单瓣的绿绒蒿做什么用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我再多说两句,讲故事扯外传那是一种乐趣啊,干巴巴的说故事那才是真的无趣,这说故事的时候东拉西扯,可比讲故事本身有意思多了,就算大家多年以后已经忘记了我的故事是在说些什么,可是你只要能记得我故事了那些闲扯里所说的道理和无用的小知识,那我就心满意足了。说故事原本便不是我的目的,给更多的人介绍一些课本上不会讲述的传统历史和一些正在逐渐逝去的江湖上的规矩趣闻,这才是我的本意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9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0-6-2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语现在还在用,江湖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